由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领导的、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东北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共产党创建和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以无比坚定的政治信念,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成为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直至以巨大的牺牲,配合苏军完全光复全东北,从而为中国人民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东北抗战史,乃至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正式组建于1942年8月1日。其主要力量来源为驻扎在苏联境内进行冬季整训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因而该旅也被称为中国旅。又因该旅除中国人外,还有朝鲜人、苏籍华人及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加入,故也被称作国际旅。该旅隶属于苏联远东军区,其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步兵独立第88旅,对外番号是8641步兵特别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苏联人石林斯基和杨林分任副旅长、参谋长。崔石泉任副参谋长。全旅下辖4个步兵教导营和2个直属教导连,总兵力为1000人。
一 积极训练备战。东北抗日联军虽然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被正式纳入苏军建制,但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将士们主要是学习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等文献,提高将士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军事训练方面,除进行队列、射击、刺杀、投弹等常规训练外,还进行了武装泅渡、电讯、滑雪、空降等专门训练,使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成为一支合格的完全适应所承担的特殊任务和未来现代化战争需要的特种部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中国特种部队。
二深入敌后侦查。作战的独立性在此后的几年里,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共派出15支小部队潜回东北,一方面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另一方面就是克服种种困难,针对日寇在东北设置的十七个主要筑垒区进行潜伏侦查,摸清日寇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码头、机场、道路、桥梁等情况。苏军把这些情报制成手册,发给苏军一线部队连以上军官人手一册,为日后苏军能够准确而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曾满含深情地致信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八十八旅英勇的中国战士们,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为我们远东军进攻中国东北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戒备森严的要塞、筑垒地区所进行的侦察、营救活动,高度体现了中国战士的优秀品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令人敬佩的中国英雄们,我代表苏联人民感谢你们,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配合苏军作战。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全力配合苏军彻底消灭日本关东军,解放中国东北。首先,在8月8日宣战前,应苏军的要求,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就派出第一批340名战士作为先遣部队,充实到苏军的各个野战部队。其中,被派到苏联第一方面军160人,派到第二方面军80人,派到后贝加尔湖方面军100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苏军详细地介绍中国东北境内的城镇村庄名称,道路和桥梁的通行能力,各条主要河流的宽度、深度、流速和渡口、码头的设置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等等。其次,在宣战后,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又派出了第二批290名战士,组成若干小分队,少者4人,多者20人,配备现代化的军事、通讯装备,空降到中国东北。其中,空降到东满地区55人,松(花江)牡(丹江)地区65人,北满黑龙江地区90人,南满地区80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袭扰日军后方,为苏军的炮击和空袭指引目标,为苏军进攻部队担任向导。在极端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大部分先遣队员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 抢占战略要点。由于日本侵略者被苏军迅速击溃,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原定作为苏军第二方面军直属部队,担负参加佳木斯地区作战任务的目标没有实现,改为随苏军占领中国东北的57个战略要点。从1945年9月初开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将士们,先后分4批返回中国东北,进驻各大中城市和重要县城,以当地苏军卫戍副司令的公开身份开展工作。第一批,李兆麟等170人,于9月6日分别飞抵哈尔滨、延吉、延边等地。第二批,彭施鲁等40余人,于9月7日抵达佳木斯地区。第三批,周保中、冯仲云等102人,于9月8日飞赴长春、沈阳等地。第四批,王明贵等30余人,于9月9日到达绥化、大连等地。
五 开展“三建”工作。中国共产党东北委员会确定各个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我党的秘密组织,尽快和延安党中央取得联系;找回失掉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失散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贮存武器弹药,重建武装队伍,准备和国民党相对抗;建立群众性的左派政治团体,开展群众性工作。根据这一要求,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分派到各地的工作组迅速展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是加强建党工作。比如:在长春,成立了以周保中为书记的中共长春地委,及下辖的中共长春市委和伊通、公主岭等7个县委。在哈尔滨,成立了李兆麟为书记的中共松江地委及下辖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和珠河、阿城等12个县委县。其次是发展和壮大人民武装。1945年9月中旬,东北抗日联军正式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司令员。主要承担打击国民党派遣特务,肃清日伪残余和汉奸土匪,维持地方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其中,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是我党的重要任务。东北抗日联军将士随苏军返回中国东北抢占各个战略要点后,就积极创建由党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人民武装力量。比如,李兆麟在哈尔滨组建了4000多人的保安总队,姜信泰在延吉组建延吉东北人民自卫军,王钧在北安组建北安省公安大队等等。这些武装,为日后改编为我军主力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是普遍建立了群众性左派政治团体。比如,李兆麟在哈尔滨自上而下建立了中苏友好协会。彭施鲁在佳木斯,将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人民民主大同盟等等。这些组织的主要成员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个干部、失去组织关系的原中共地下党员和抗联战士,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等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国人士。这些组织具有临时民主政府的性质。第四是武装队伍。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将士们利用担任苏军职务的有力条件,努力争取武器装备。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45年9月初至10月中旬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军就获得步枪60000余支,轻机枪2000余挺,重机枪800余挺,掷弹筒500余个及大批弹药。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些武器装备,才充分武装了新建地方武装和从关内来的八路军、新四军。第五是为中央制定和实施东北的战略部署创造了先决条件。尽快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首要政治任务。周保中将军抵达长春后,立即向苏军驻中国东北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请求调派飞机,送中方人员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并得到肯定的答复。期间,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部挺近东北,于1945年9月5日进驻沈阳。周保中将军闻讯后,历经从长春派飞机到沈阳接冯仲云赴延安汇报情况,冯仲云虽最终因故未能同机前往延安,但委托曾克林带去了给中共中央的汇报信。1945年9月14日,曾克林与苏军代表飞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了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占领东北各个战略要点等情况,为中央及时做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即,中共中共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开赴东北展开工作,从而拉开了国共双方决战东北的序幕。在这个战略部署的形成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所有进入东北的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等所有人民军队,统一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至此,历经14年艰苦抗战的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入到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解放全东北,最终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洪流。(东北抗战研究会供稿)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吉建军 |